有一回聽某個建築師出身的設計學院院長演講,依稀記得她提到,每次用餐,她都會像吃日本料理一樣用上許多器皿,鋪著喜歡的餐墊,端坐在餐桌前靜心享用,而她的母親卻是拿著飯碗在洗碗槽旁扒完了事的人。我聽了會心一笑,深覺光是日常的一瞥,就能顯見兩代生活態度的不同。
我的母親是會用筷子吃水果,用飯碗、量米杯喝水的人,家裡用的器皿清一色是至少有二、三十年歷史的大同磁器,對生活的態度也保留在那個時期,品味兩字對我家而言,簡直跟科幻片的飛天車一樣,是屬於未來世界的。
離家讀書、工作多年後,我成了杯子控,多少跟想彌補內心缺憾有關,雖然名家設計的作品仍買不下手,卻有了偏執,一定要用杯子喝水,杯子花樣不對,飲料似乎也跟著淡而無味。可惜經濟能力和居住條件不容許我做太多、太昂貴的收藏,我總夢想著,將來買了房子,一定要有一個櫃子擺滿自己喜歡的杯子。
之後,學了一陣子的茶道,又開始對碗盤等器皿產生濃厚興趣。茶道的內涵不僅是繁複的泡茶程序而已,關於器皿、茶花、掛軸等週邊道具也有一番學問。老師解說,當飲用抹茶的習尚從貴族、禪僧,擴展到了武家階級之後,便興起鬥茶的風氣,而茶碗、放抹茶的棗、盛裝菓子的菓子器、煮水的茶壺等茶道具就成了名門間誇耀財富的工具。品茗過程中,客人在喝完主人泡的茶之後,會將茶碗放在榻榻米上,觀賞茶碗,主人也會解說茶碗的來歷,正是賣弄獻寶的好時機。
當時,為了在家練習流程,也和同學們一起在樂天網站訂購了茶碗,買的都是一千多日圓的便宜貨。在表演場合,老師會拿出珍藏的高級茶碗,雖然不至於價值連城,但老師口中「很貴」、叮嚀我們謹慎對待的茶碗,花色、色澤、重量、觸感就是有別於我們那些粗製濫造的量產品,讓我對稍微精美一些的器皿產生了嚮往。
我總覺得,人的記憶是由五感印象組合起來的,像器皿這種天天眼睛能欣賞得到、雙手會接觸得到的東西,如果講究一點,會不會讓人對容易忽略的生活場景加強印象呢?能不能讓自己留下過著優雅生活的記憶呢?對於我而言,答案是肯定的。
因此,當我光是聽到《日日》這本以「從每天吃的飯菜、器皿雜貨、食材,還有很溫暖的手工藝品開始,幫助讀者在尋常生活中找到幸福感」的刊物要以中文版上市時,就激動得不能自己,我終於找到心中期待已久的那種含蓄的、細膩的、溫潤的、不商業的生活性刊物了。而看了現有兩期的《日日》(日日 No.1和日日 No.2),我最喜歡的還是總出現在最後幾頁的小單元──「日日歡喜」,看雜誌社同仁們分享每日早晨使用什麼杯子喝第一杯飲料、用什麼飯碗吃飯,就感到一股平實的幸福。
因此,我也跟著用DURALEX(法國平價品牌)玻璃杯喝柳橙汁的料理家飛田和緒一樣,買了有著菱形花紋的透明玻璃杯;雖然沒有學木工設計師三谷龍二用白色GINORI瓷杯組喝咖啡,但開始用濾紙手沖朋友送的肯亞AA咖啡粉了;也很羨慕插畫家田所真理子能找到來自緬甸、白瓷的感覺跟白飯很搭的古瓷碗。雖然只是些微不足道的日常小事,卻讓我感覺好像拼圖一般,正一塊塊地拼湊出自己理想的生活圖像。
裡頭有一則分享雖沒讓我想跟著仿效,卻讓我特別感動。攝影師日置武晴因為喜歡服裝設計師Jurgen Lehl的員工餐廳使用的飯碗,就跟人家要來了一個。有天卻碎成了好幾片,他捨不得丟掉,就拿去骨董店tamiser請人修補。原本純白色的飯碗上,有了好幾條蜿蜒的紅銅色銀線,對於這樣的新面貌他也十分喜愛。看了令人感覺他好真性情又好惜物念舊啊!
讓我想到日劇《料理仙姬》的一個橋段。有一回,天下名料亭「一升庵」的學徒江崎失手把老闆娘珍愛的美濃燒盤子摔破了。老闆娘撿拾碎片,用世上罕見的塗金燒補法修補好之後,拿來招待因細故失和的兩位客人。劇中還說明,在茶道中,這樣的容器被視為沒有破裂的東西,反而更有品味,只用來款待重要的客人。
另一位攝影師安井進每天每餐使用的飯碗,是上了十年陶藝課的妻子專為他做的,「這樣一來,無論是碗裡或碗本身,都是妻子的手作」,真是甜蜜得令人忌妒啊!
對了,演唱日劇《深夜食堂》主題曲的歌手鈴木常吉也唱過一首叫「茶碗」的歌呢!就在這低調卻富有韻味的音樂中,讓我繼續幻想著下一個出現在生活中的器皿吧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